打磨跟世界對話的可能——CNEX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CCDF):專訪蔣顯斌、張與蘭(下)


 

 

(接續上篇) 

採訪、整理/陳婉真
訪談時間/2022.06.27


受訪者/蔣顯斌(CNEX 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暨董事長)、張與蘭(CNEX 基金會台北分會總監暨 CCDF 總監) 

 

OTT 已成重要平台 是機會也是挑戰

隨著觀影習慣的改變,張與蘭認為目前 OTT 影音串流平台(註1)已經成為大家最想爭取的露出平台,但對獨立製作的紀錄片的接受度其實沒有那麼高。「大家都很想要認識這些 OTT 平台的業者,可是他們每一天收到的提案成千上萬吧,再來他們是算點擊率,那其實比收視率更殘酷,他們有大數據可以去評估、去挑片,所以在議題跟故事的決定上其實會更精準,或者換句話說其實是更狹窄,會很快就先入為主認為我的觀眾會有興趣什麼樣的題目。」

 

不過,若是紀錄片擁有了得獎光環,「待遇」也可能就會截然不同。蔣顯斌認為現在是 OTT 在全世界洗牌的狀態,「他們其實也在瞄準幾個雷達,電影節就是一個雷達,它已經變成 OTT 競爭的、去摘取最上面頂端果實的一個戰場,所以每次你看到重要的幾個大的電影節,不管美國日舞影展(Sundance)、美國翠貝卡影展(Tribeca)這些,只要是入圍得獎,各大山頭就去搶上面的作品。

 

所以等於說在電影節金字塔最頂端的那幾部片,是一個非常賣方思考的,就是我賣多高價格你們都要出得起,你們都願意出的姿態;可是如果你沒有站在那個地方,目前中下層都還是蠻卑微的,就是Netflix用多低的錢跟你買你都要說好。」

 

現在有非常多年輕觀影者的紀錄片初體驗其實是在 OTT 的平台上,這也讓新的觀影區塊會出來,因此蔣顯斌認為在 OTT 的戰場中,其實紀錄片也已經是不可或缺的一種新的類型。「他們以前可能是有一點做情懷而已,但是有一些行業數據可以發現紀錄片它的觀影量是各類型影片中成掌速度最快的,所以一定是不可或缺了。」他說。

 

然而這對於紀錄片創作者來說,是機會也是挑戰,蔣顯斌其實並沒有太樂觀,「台灣是一個沒有什麼數位壁壘的地方,大家在看的都是全世界送進來的東西,觀眾的眼睛會愈來愈刁,那你要怎麼去跟他們溝通、讓他們進入到你故事?或者你說故事的能力就要進到那個標準,你的語彙必須能跟這個新傳播型態接軌。」

 

以目前來說,張與蘭接觸到的台灣 OTT 平台業者主要還是將戰力放在劇情片,單集紀錄片的話,會希望直接購買完成片;而系列紀錄片的話,資源則更少,目前以政府補助的機會比較多。

 

「系列紀錄片它勢必是要透過這種專業平台才會有足夠的資金,那過去台灣做系列紀錄片的其實就是一些專業頻道像是公視,或是國外的商業頻道;所以真的很期待台灣的 OTT 的平台的業者也可以做紀錄片,那一定會鼓勵更多創作的可能性。」

 

蔣顯斌也補充:「系列紀錄片一般規劃完了以後,通常會把播放平台先確定,然後某種程度上你版權要先預賣,你才會進到製作,比較不會有人就獨立創作出一個系列,然後再去給全世界看。因為每一個不同的平台或電視台,它的系列的長度、它的觀眾要的節奏是不太一樣的,所以就系列本身它是有一個很高度的規劃性,它甚至有一點像是媒體紀錄片,它比較不是獨立創作的片。」

 

與基金會合作倡議行動的 IFG 影響力提案


CCDF 一直都關注紀錄片可以創造出來的社會影響力,也深知許多紀錄片導演的創作動機多是希望能為社會帶來改變,他們也發現到有很多國際基金會,其實也在尋找可以搭配他們倡議行動的好作品。

 

因此,自 2021 年第 12 屆 CCDF 開始,也延伸設立了為期一整天的「Investing for Good @ CCDF」單元,也就是目前除了一般提案,還有特別以影響力倡議為主題的紀錄片提案會、課程與講座。「我們特別會選出八個提案,那來參加提案大會的決策人,除了電視台之外,我們會邀請 NGO,又或者是說特別關注這個議題的企業。」張與蘭說。

 

「Impact making(打造影響力)本身的預算其實有時甚至是比紀錄片的 film making(製作)還多,因為你需要很多機構、基金會、資源的注入。比如說勸導性別平等、校園霸凌、環境保育,甚至戒菸,這些領域裡面其實都有非常多的基金會,背後有非常多的資金。他們以前都是靠苦口婆心,頂多找一些所謂的明星來加持站台,但假如出現一部很棒的影片,它可以勝過一千句話,號召和動員大家馬上就會想要一起來做一些事情。」蔣顯斌說。

 

「所以這是一個 impact making 跟 film making 之間的連結。也讓我們看到一部片如果再往下要怎麼產生社會的影響力,有時候他必須進到另外一個球場去。」


 

關於選件的考量,張與蘭說,「我們其實也會針對時代意義,比如說這個社會我們正在關注什麼樣的議題、當代什麼樣議題是大家應該都要知道,我們也會把他特別引進來。」而 CCDF 同樣也會為入選的八個 IFG(影響力提案)安排培訓工作坊,「培訓的講師其實也是找對 impact making 這一塊比較擅長的老師,來幫他們做提案會的訓練。」


目前入圍 IFG 提案的紀錄片議題包括有生態環保、時事調查、青少年議題、居住正義、性別議題,台灣影片約占八個提案中的 1-2 部。倘若影響力提案的目標也是希望面向更多國際觀眾的話,那許多原本很在地性的題目可能會如何建議調整呢?

 

「很多時候是由小見大,那這個由小見大,到底要怎麼去把這個『大』,在影片中能夠被交代出來?」蔣顯斌說,「而且每一個片子可能最後要跟所謂的倡議掛勾,那你到底要說一個人家本來不知道的事情?還是針對大家的刻板印象,你要去扭轉?我想每一部片的使命有時候是不一樣的。」


張與蘭則以討論澎湖保麗龍及廢棄物回收問題的台灣提案《屠龍之際》(註2)為例。「其實像居住正義或者是海廢,都是大家很有感的題目,所以他們會建議把故事更充實點,或者是說格局再放寬一點。」張與蘭說,「《屠龍之際》可能最初只想講澎湖一些小離島的故事,但是 NHK 的編審就有建議,如果再放大一點來看,這些海廢是跟著洋流在走的,那這些東西從哪裡來?它們又要再去哪裡?你有沒有要講這段故事?因為也許日本就會很在意說這些海廢會不會也順著洋流來到我這,或者其實是從我這裡過去的呢?所以對他們來說,當你的故事跟我這邊的視角,或者是我這邊的地緣位置有關係的時候,我的觀眾也許就會注意這件事情,那它也許就會成為我們有機會合作的提案。」

 

蔣顯斌也補充:「比如說校園霸凌,亞洲可能面臨的情況跟歐美的是不太一樣的,但是也許都有透過社交媒體,對於一些比較特殊孩童產生社會歧視問題,可能百分之六十是雷同的。所以每一個故事,能不能夠到不同的地方去產生影響力,這個其實是要看當地的推動者他的判斷。我們事實上是扮演媒合的角色,媒合以後看看有沒有相對的資源,當然也包括創作導演的意願,可以讓這個片子可以再走到更遠的地方,那可能就不僅僅是去哪些上院線,或者是上串流平台,它可能是進到很多線下的放映活動,像是校園、教室等等。」

 

結語:「時代意義」是 CNEX 最看重的


除了主辦 CCDF 之外,CNEX 在 2011 即成立 studio,以台灣為窗口,除了推動過去「10 年 100 部」的發行之外,也有代理作品,並以監製或製片的角色與導演合作,像是《不老騎士》(註3)、《街舞狂潮》(註4)等。同時也經營 MOD 紀實頻道。「製作、播放、銷售,製、播、銷三件事情,我們就試著用公司的角度來實踐看看。」蔣顯斌說。

 

目前 CNEX Studio 仍歡迎有興趣合作的導演來聊聊。「2007 年到現在,已經 15 年了,紀錄片這個行業的專業也變化蠻多的,以前都是一個導演什麼事情都自己做,那現在導演開始有一些團隊、有製片的參與,我們覺得這個是一個工業化很好的發展。」蔣顯斌也提到,「每一個導演自己習慣的工作方式是不太一樣的。我們自己當然有一些像預算跟資金的掌握,我們一旦介入作為夥伴,一定會想辦法讓電影不會凸槌。」

 

那麼,什麼樣類型或特質的片子,是目前 CNEX 看中的呢?蔣顯斌認為,「我們還是蠻講時代意義的,我們一直對於能夠折射出這個時代一些最關鍵的題目是很感興趣的。除了故事人物要好看以外,他背後到底帶來的時代的訊息是什麼?我覺得這個是我們一直不變的一個角度吧!」

 

「我們覺得我們要講的不只是人的故事,它還是台灣的一個時代故事。」他舉一部製作中、談台灣半導體的紀錄片《造山者》為例,「對台灣來講,我覺得紀錄片可以幫助我們回頭去梳理歷史,對於不管是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件,它的一個回溯,我是很投入的、很看重的。」

 

行文至此,適逢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典禮,由 CNEX 出品製作、江松長執導的《金門》(Island in Between),成為台灣首部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的作品。

 

目前國際對於台灣複雜的地緣政治很有興趣,而金門恰好可以成為一個切入點,隱喻台灣身處不同勢力下,所面臨的不確定性與矛盾;同時,導演以第一人稱視角切入,帶入自己與台灣、中國及美國的關係,將「在這樣複雜的處境中,該如何定位自己?」的提問形成跨文化、跨國界的共鳴,對於回溯與理解歷史更有其價值。

 

而無論是《金門》、歷年 CNEX 支持的作品,又或是蔣顯斌與張與蘭的分享,相信都能給予有意面向國際的紀錄片創作者們,一個重要的參照。




________

註1:OTT:Over-the-top media services,是一種透過網際網路直接向觀眾提供的串流媒體服務。
註2:陳慰慈導演的作品,是2022年第一屆IFG提案大會的入選作品。
註3:華天灝導演的作品。「完成之後」研究案曾於上一階段訪問研究其製作與發行歷程。
註4:蘇哲賢導演作品,從畢業製作開始發展,獲得第47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CNEX 視納華仁
CNEX的名字是由「看見」未來(See Next)的英文發音而來,並有「華人新世代」(Chinese Next)的意涵,是一非營利性質的民間文創組織,由兩岸三地熱愛紀錄片的人士組成,目前由北京國際交流協會、臺灣蔣見美教授文教基金會、香港 CNEX 基金會共同推動,致力於提供華人新一代紀實創作者及其文藝作品的創作與交流平台。目前在台北也經營一間業務包含紀錄片的製、播、銷的 CNEX Studio。

 

CNEX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CCDF)
自 2010 年開始、每年秋天在台北舉辦。採取盛行於國際紀錄片影展間的「提案會」模式,鏈結紀錄片創作者與國際電視台、影展、NGO、發行商或基金,協助其取得創作及發行的機會。

每屆挑選 17-20 件華人紀錄片工作者創作,或是有關華人世界的紀錄片提案,提供提案培訓工作坊曾榮獲第 55 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我們的青春,在台灣》、2017 年柏林影展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日常對話》、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神人之家》等,都曾經入選過 CCDF。
 

蔣顯斌|CNEX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暨董事長

台大機械系畢業,史丹福大學機械工程碩士,新浪網合夥創辦人。2006 年創辦 CNEX,投入華人紀錄片製作十多年,亦受邀成為美國影藝學院成員及擔任奧斯卡金像獎紀錄片評審委員。最新監製作品《金門》入圍 2024 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

張與蘭|CNEX基金會台北分會總監暨CCDF總監

紀錄片導演、監製,前國家地理頻道台灣/中國製作人,製作過多部全球播映紀錄片,作品有《台灣無比精采:人體重建》、愛上真台灣系列等。

 

 

《紀工報第六十七期》關於紀錄片的從產地到餐桌
不教學生 紀錄片,就不用展 學生紀錄片——近五年各大影系畢製觀察/黃以誠
一場尋找電影創作之關係的旅程:2025 Marché du Film 坎城市場展記事/林婉玉
在黑暗中睜開眼,走向未知的探索:記 IDFA Project Space /朱建安
打磨跟世界對話的可能——CNEX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CCDF):專訪蔣顯斌、張與蘭(上)
打磨跟世界對話的可能——CNEX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CCDF):專訪蔣顯斌、張與蘭(下)



 

較新的 較舊